顯示具有 主題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主題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

街頭棒球Vitilla : 多明尼加之所以為棒球王國



Vitilla,是一種用掃把竿子當做球棒,把瓶蓋當作球的棒球遊戲,是多明尼加發明的遊戲,因為人民貧窮,鄉下的小朋友沒有錢買球具,所以就利用生活週遭的東西,棒球可以算是多明尼加的國球了吧。在飛機上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,多明尼加到處都有棒球場。

之於很多黑人會喜歡打籃球,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翻身,多明尼加也是如此,大聯盟裡面有一百多位的多明尼加籍的選手,一旦鹹魚翻身,就可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。所以我想,在玩Vitilla的小朋友,心中多少充滿了這樣子的憧憬吧。

也不愧是經過Vitilla的訓練,想想,用這麼細的球棒打這麼小的球,連這樣都能夠打到了,那棒球跟球棒還算是什麼問題呢。所以我想多明尼加選手之所以棒球這麼厲害,一定也是有這樣的因素在其中吧。

所以打桌球的朋友啊!你們要怎麼讓自己的桌球變強呢?很簡單,拿飯匙去打桌球練習就沒問題了!


Vitilla之所以叫Vitilla,是因為那個瓶蓋就叫做vitilla,因為這裡的水是硬水,所以一般負擔的起的人都不會飲用自來水,大部分都是買水喝,水就是用那種大桶子裝,所以我們也不例外,它跟買瓦斯的方法其實差不多,就是打電話叫雜貨店(comado)送來,然後雜貨店就會有小弟騎著摩托車送過來,這個改天有多一點照片再來介紹好了(而且我沒有忘記的話)。不過我們的這個桶子規格不一樣,所以沒有vitilla的瓶蓋可以照相。改天有機會最好連在玩vitilla的小朋友一起照下來跟大家分享。

城鄉差距在這邊也是有的,首都的小朋友大概都還是有球棒可以玩,但是鄉下就真的是vitilla了,但是呢...其實我也只有看過一次,等以後比較常去鄉下說不定就有比較多機會看見,就可以拍照留念了。說不定會遇到未來的A Rod,不過話說A Rod其實不是在多明尼加長大的,但是他是純種的多明尼加人,父母在美國生下來的。多明尼加很多人懷抱著美國夢,就像東南亞會到台灣賺錢一樣,多明尼加也有很多人到美國賺錢,養多明尼加的親人。而在多明尼加,也有稱為buscones的球探組織,不過老實說我知之不多。可以看這個網頁的介紹
http://blog.roodo.com/baseballwon/archives/5891087.html

而我相信,vitilla除了作為一種棒球夢之外,還是有它實質上調劑生活的價值,而甚至Red Bull也辦了有獎金的比賽,本文最上面的那個就是比賽的錄影剪接片段。

Red Bull官方網站的影片與介紹

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

海地

台灣也有新聞了,這一次海地的地震果然相當的嚴重,各國的救難隊伍都即將前來,希望能夠有多一些人獲救,不過因為規定的關係,役男不可能前往海地,但是駐多明尼加技術團的技師們都做了準備,有需要的話隨時前往支援,所幸的是臺灣的使館、駐海技術團跟其他臺籍人士似乎都沒有大礙。

來談談海地,海地跟多明尼加在同一個島(西班牙島, Hispaniola, La Española),多明尼加是臺灣的1.3倍,海地則是臺灣的0.8倍,佔據西班牙島的西部,過去是法國的殖民地,獨立之後,仍然以法文為官方語言,裡面有90%都是黑人,曾經佔領過多明尼加一段時間,但是後來被推翻,多國的前某任總統還曾經屠殺過境內的海地人。

海地是這個區域中相當貧困的國家,有此一說,如果在空中飛越,在邊境的地方,可以看見黃土漫漫的海地與綠茵茵的多明尼加,不知道海地如何,但是多明尼加的確是有很多綠地,即使是在首都也是如此,並不是說未經開發的綠地,而是有許多的公園等。

海地與多明尼加之間想必是充滿了許多愛恨情仇,雖然多明尼加是發展中國家,但是發展程度顯然勝過海地許多,有人說,一個島上,一邊是天堂,一邊是地獄,的確,多明尼加似乎是上帝眷顧的一塊地方,前幾年的颱風,這次的地震,對海地造成了很大的影響,而多明尼加則是安然無恙。

海地有許多人會來到多明尼加工作。

印象中也看過一則報導,因為多明尼加在生育的部分有些福利,所以有許多海地婦女會在多明尼加生小孩,而政府對於這件事情也經過一番討論,最後決定是不對此加以管制,理由是多明尼加的人民一直以來也受到世界各國的援助,而多國在其他國家的僑民也是受到許多國外社會福利的幫助,因此在多國能夠幫助友邦的機會下,也可以盡點綿薄之力,這或許是多明尼加可愛的地方。不過說實在的,跟臺灣人比起來,這個地方的人民胞物與、同舟共濟的精神,還是少了那麼一些。我又離題了...

海地來到多明尼加打工的,似乎許多都是非法移民,這是我們臺灣人比較不容易想像的,因為邊界非常的長,所以要偷偷跨越邊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,不過多國首都聖多明哥(Santo Domingo)與海國首都(Port-au-Prince)之間也是有直達的巴士,六小時半的車程39塊美金(維基百科),不知道這個巴士是不是也跟機場一樣要檢驗行李,過海關。

海地人在這邊是非常非常普遍的,不過我目前還不會分辨海地人跟多明尼加人的不同(如果都是很黑的黑人的話,據說還是可以分得出來),雖然說多明尼加是個種族的熔爐,沒有歧視,但是說實在的,或許沒有存在著種族間的歧視,但是我總覺得存在著對海地的歧視,與富人對貧民的歧視(這又是一個故事了)。不過說實在的,臺灣人對那些外勞的眼光,又何嘗沒有歧視呢?而且應該也不輸多國人對海地人的歧視吧。

海地人的確也算是多明尼加的一個不定時炸彈,據說在靠近邊境的地方更明顯,會有些偷、搶的海地人,不過在首都的海地人,看起來還算是蠻安份守己的,我曾經路過一個工地的時候,有個海地人開心地跟我打招呼"Bonjour!" ,我也回應了他,所以他就更開心地問候我"Comment ça va?",我回答"Bien!"然後心裡開始疑惑,法文的好也是bien嗎?那發音跟西班牙文一樣嗎?就錯亂了起來,不過看到那個標準的黑人牙膏笑容,心情也是跟著好起來了。

而除了在此打零工的海地人以外,也很多是以乞討為生的,他們會在街頭逐車敲敲車窗,有些背著小孩的婦人,或是年紀還很小的小孩,也是這樣子流落街頭。

我來的時候,帶了一盒鉛筆,以前看過一篇文章,覺得很有道理,在落後地方,不要給小朋友錢,可能會被大人拿走,也不要給他們糖果,吃了會蛀牙,可以給他們筆,讓他們學寫字。我現在還是覺得很有道理,只是看到在路邊乞討的小朋友,說實在的,送給他們筆,他們真的有什麼機會可以學寫字嗎?我也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小朋友,會不會是背後有什麼集團在控制,讓他們出來博取同情心,看起來是不大像,因為都是很零散地在某些街角。

海地的問題,我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吧。

加上現在又發生了這一段災禍,海地近年來其實天災不斷,在多明尼加的報紙El Dia,1月14日載

時間事件
causa
死亡
Muertos
失蹤
Desaparecidos
受傷
Damnificados
1994Gordon颶風2000--
1998Georges颶風147-168,000
2004三天的暴雨至少1,0681,600約25,000
2004熱帶風暴Jeanne造成的豪雨1,3301,056超過300,000
2005Dennis颶風451615,000
2007熱帶風暴Noel6416約20,000
2008熱帶風暴Fay
颶風Gustav
熱帶風暴Hanna
颶風Ike
793310成千上萬

有時候人真的必須去思考,之所以能過如今的日子,難道真的是比其他人優越嗎?
如果愛因斯坦生在海地,他還能不能夠生得出相對論呢?

也許我們不需要去感念自己過得多幸福,但是能夠這樣地活著至少絕對是足以慶幸的。